朝鲜战场归来130万英雄何去何从?杨勇一招解难题
那些年从朝鲜战场回来的130万志愿军,像潮水般涌回祖国大地。可这么多人一下子回来,国家咋安置?经济本就紧巴巴,社会也乱哄哄的,这可愁坏了中央领导。关键时刻,杨勇将军站出来提了个法子,毛主席听完直接拍板:“就这么办!”
战火熄灭,英雄回家路在何方
1950年那个夏天,朝鲜半岛打得天昏地暗。美国佬带着一帮小弟,挂着联合国的牌子,一路打到咱家门口。新中国刚成立一年,骨头还没长硬,可不能让人欺负到头上。彭德怀扛着大旗,带着咱的子弟兵过了鸭绿江。
这一打就是三年,五次大战役打得美军找不着北。从把敌人撵回三八线,到后来拉锯战打得有来有回,最终硬是把不可一世的美国佬逼上了谈判桌。1953年夏天,停战协定一签,仗算是停了。
可代价也不小啊。134万志愿军过江,牺牲的18万多,受伤的38万多。剩下的130万将士,陆陆续续要回家了。这一算账,国家领导人都犯愁了。
130万人回来,这摊子咋收拾
你想想,那会儿全国才4亿多人口,一下子回来130万,占了将近3%。这不是开玩笑的数字,这么多人往哪儿安置?
经济账先算一算。三年抗美援朝,国家财政本就捉襟见肘。志愿军的粮食、武器、药品,哪样不要钱?国内还得搞建设,恢复生产,这时候再拿大笔钱出来安置这么多人,钱从哪儿变出来?
社会问题更头疼。这130万将士大多是20出头的小伙子,在战场上刀尖上舔血,见惯了生死。回来后得重新融入社会,可不少人当兵前就是种地的农民,打工的工人,文化水平也不高。打了三年仗回来,发现家乡还是老样子,想找新出路又没门道。
最要命的是政治影响。志愿军是民族英雄,全国老百姓都盯着呢。要是安置不好,让英雄们回来就没饭吃,老百姓会咋想?对新政府的威信是个巨大冲击。
杨勇将军的妙计
杨勇这人不简单。1913年生的湖南伢子,14岁就参加了红军,抗战时当过师长,脑子活络,打仗有一套。抗美援朝时他是第19兵团司令员,上甘岭那场硬仗,就是他手下的部队顶住了美军疯狂进攻。
杨勇看得透彻,他知道130万人不能一窝蜂往家里扔就完事。这些人是宝贵的劳动力,也是建设新中国的生力军,浪费了太可惜。
他琢磨出来的法子挺实在:分批回国,分类安置,给予扶持。
分批回国就是别让130万人一下子全回来,先回一批试试水,摸摸经验,后面再慢慢接。分类安置就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,有的送工厂学技术,有的回农村种地,有的去当老师或者干部。给予扶持就是政府掏点钱,每人发点安置费,再搞点培训班教技术。
毛主席一锤定音
杨勇的建议很快传到了毛主席那里。毛主席那时候正忙着收拾战后烂摊子,听到这个法子,眼前一亮。
这法子好在哪?第一,实事求是,没提不切实际的大手笔,就用现有条件把人安排好。第二,不光解决眼前问题,还能给国家建设添砖加瓦。第三,既照顾了志愿军的面子,也顾了里子。
毛主席也不是随便点头的人。他让中央军委开会讨论,军委里有人赞成,也有人担心。担心啥?地方上能不能接得下这么多人?钱够不够用?
毛主席听完各方意见,一拍桌子:“杨勇这个办法好,既实惠又长远,就按他说的办!”
轰轰烈烈的安置大行动
有了毛主席的话,安置工作马上动起来。中央成立了安置工作委员会,军委和地方的干部一起干,把杨勇的建议落到实处。
第一步是摸家底。委员会派人到各地调查,弄清楚130万人里谁是哪里的,谁有什么需求,谁适合干什么。
第二步是分批接收。1953年停战后,志愿军不是一股脑全回来,而是分成好几拨。第一拨先回来试水,看看效果,然后再一批批接。
第三步是分类安置。有技术的送工厂,学新机器;会种地的回农村,还给种子和工具;识字的去当老师或者村干部;身体好的进建筑队盖房子。
第四步是资金扶持。政府掏钱给每人发安置费,虽然不多,但够过渡一阵子。有些地方还给粮食或者布票。
成效显著,英雄有了新舞台
到1958年前后,130万志愿军基本都安置妥当了。据统计,大概60多万进了工业领域,40多万回了农村,剩下的分散到教育、行政等岗位。
这些人在战场上不怕死,干起活来也是一把好手。工厂里,他们很快掌握了新技术,生产效率蹭蹭往上涨。农村里,他们带回来的纪律性和团结精神,让不少生产队搞得红红火火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执行得完美。有些人分到的工作不合适,闹过意见。有些伤残战士身体不好,安置费又少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但总体来说,杨勇的法子把大问题给解决了。
影响深远的一招妙棋
杨勇这个建议,不光当时管用,对以后也有启发。1950年代,新中国刚起步,什么都得从头摸索。130万志愿军的安置,等于给国家探了条路,积累了经验。
更重要的是,这130万人带回来的不光是人力资源,还有抗美援朝精神。不怕苦、不怕死、团结一心的品格,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。
回头看,杨勇这一招真是妙棋。既解决了燃眉之急,又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力量,还维护了新政府的威信。难怪毛主席听完就拍板,这确实是个靠谱的好法子。
你觉得杨勇这招咋样?要是换成现在,这么多人回来该咋安置?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。